簡而言之,太湖石其實就是由地下水的巖溶作用形成的碳酸鹽巖,是山石與流水共同創造的杰作,與我國西南地區的桂林山水、云南石林等的巖溶地貌(喀斯特地貌)具有相似的成因。
在沒有潛水裝備和大型機械的古代,人們開采太湖石極其艱難。杜綰記載,采石工人通常帶著錘子和鑿子等工具潛入湖中尋找石頭。當找到的石頭之后,工人會在上面鑿出孔洞,然后綁上繩索,并將繩索的另一端綁在大船的木架上,再將石頭絞出水面。如果發現有些石頭的形態不夠,工匠就要對它進行一番打磨,然后再將其沉入湖底,待水浪沖刷一段時間之后才取上來。正因為太湖石開采不易,且質優者稀少,所以價值不菲。
層疊太湖石假山時要注重透、漏、瘦、皺、清丑頑拙等特性,有利于園林設計意境的產生。說白了“透者,也就是如意多孔結構,外形輪廊裊娜?!笔菡?瘦中寓秀。皺者,外形波動高低不平,明暗交界線多轉變,頗具幸福的節奏性。漏則是石峰前后左右竅竅互通,有路可尋。清丑頑拙的石峰則極具氣魄,能造就出蒼勁有力古色古香的意境,讓人遐思。蒼古的景觀石景,上邊忽然抽出來兩根枝干,看起來生機盎然,趣味盎然。
太湖石假山的七種堆積方式
【搭】用長條狀石或板塊石越過其下邊兩側分離出來的山石,并蓋在分離出來山石以上的疊石手法稱為“搭”。
【連】山石中間水準對接,稱為“連”。相接的山石在其相接處在茬口樣子和石面要盡量互相吻合,能保證緊閉。大部分狀況下只有規定基本上吻合。
【夾】在前后雙層山石中間,塞入較為一小塊的山石并且用混合砂漿固定不動出來,就可在雙層山石間作出洞窟和孔眼。這類手法稱為“夾”的疊石方式,其優點是二石左右相夾,所做孔眼好似水準槽縫狀。
【挑】又叫“出挑”、“外挑”或“懸挑腳手架”是運用長形山石做挑石,橫著外伸于其下層山石以外,并以下層山石支撐凈重,再用另一個的重石壓著挑石的后面,使挑石均衡地挑出來。這也是各種庭院假山都應用很普遍的一種山石層疊方式。